2024 年 9 月 28 日凌晨,西藏八宿县 1376 本色酒吧的喧嚣,成了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。这场冲突并非偶然,起初对方就曾在酒吧闹事,我们好言相劝将其送走,可没过多久,他们又带人折返回来,一场由口角升级的激烈冲突就此爆发,最终以 “故意伤害罪” 的判决落下帷幕,但对于涉案的当事人来说,这场风波远未结束 —— 他们始终坚信,案件中藏着未被揭开的细节,而公平正义,不该在争议中沉默。

一场冲突里的罗生门
那天的酒吧,灯光闪烁,酒气弥漫。据当事人回忆,在之前的闹事中,被害人付立清一方就表现出不理智,醉酒后与酒吧服务员起了争执,先是砸向舞台的啤酒罐,甚至拿凶器打保安,再是被劝阻时的拉扯推搡,冲突像滚雪球般扩大。白玛次旦作为同伴加入后,局势更加混乱:有人看到他被围殴倒地,有人说他手持花瓶参与冲突;有人记得酒吧工作人员在劝阻,也有人指认他们动手打人……
监控录像在最关键的 2 时 19 分至 32 分出现缺失,警方鉴定为 “网络硬盘录像机异常关机”;现场的照片、视频碎片,以及多位证人的辨认笔录,拼凑出的却是各执一词的画面。有人说 “看到某某踢了头部”,有人辩解 “只是拉架没动手”,醉酒、灯光、混乱的场面,让 “谁伤了谁” 成了案件中最模糊的焦点。

(与当事人现场身体状态完全不符)
最终,昌都市公安局与西藏中衡司法鉴定所的结论显示:白玛次旦为重伤二级,付立清为轻伤二级。然而,医院的录音里多次提到没检查清楚,却在这种情况下下了很严重的诊断证明,八宿县医院诊断中关于白玛次旦的气胸程度、肋骨骨折数量,在不同时间的记录里有出入,这些都让鉴定结果的可信度打了折扣。更让当事人无法接受的是,他们认为对付立清的伤情鉴定存在明显过轻的问题 —— 从冲突的激烈程度和现场痕迹来看,其受伤情况理应更重,现有鉴定未能客观反映真实状况。六名涉案人员因 “共同故意伤害” 被判处三年左右有期徒刑,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先来闹事砸东西、拿凶器打保安的人,一个只是被行政处罚 6 天,另外一个一点处罚都没有,反而我们这些赤手空拳还手的人却全部被判刑,这份判决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争议的阴影里。
争议背后的未解之惑
“我们不是不承认冲突,可谁打的、打了哪里,总得说清楚吧?” 当事人的疑问,道出了案件最核心的争议。他们反复强调,法院定罪的依据竟是对方一起喝醉了的朋友的口供,以及一段上半身都看不到的视频,就这样认定了 “故意伤害罪”—— 更何况,被指造成重伤二级的关键位置,本来就没有监控覆盖,如此判决违背了 “罪刑相适应” 的原则。毕竟,有人可能只是推搡,有人或许真的动手,伤害程度与责任大小,不该被简单等同。
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伤情鉴定的结果。“不仅白玛次旦的伤情鉴定有疑点,付立清的鉴定也明显有疑问,我们多次申请去内地更权威的机构重新鉴定两人伤情,却一次次被办案机关驳回。” 他们手里握着医院的视频、医生的录音,坚信现有鉴定依据的 “八宿县医院诊断” 存在多处漏洞,而案发后 5 个小时里,当事人状态与 “重伤二级” 的危急描述似乎并不吻合。这些疑点,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疙瘩。
还有那些未被采信的细节:被害人付立清一方先动手,甚至有掐人脖子的行为,白玛次旦手持花瓶被夺走,酒吧监控被人为关闭…… 当事人认为,这些情节足以证明 “事出有因”,甚至可能是 “自卫”,却未被纳入量刑的考量。“他们说我们是共同犯罪,可我们谁也没提前商量要打人啊。”
等待一束照亮真相的光
如今,涉案的当事人仍在等待。他们不是否定冲突的发生,只是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被重新审视:那份因认为鉴定过轻而提出的重新鉴定申请,为何被办案机关一再驳回?能否有机会交由更权威的机构重新评估?监控缺失的原因,是否还有更清晰的解释?仅靠醉酒者口供和不完整视频定案的依据是否站得住脚?每个人的行为与伤害结果之间,能否划出更明确的界限?为何施暴方与还手方的处罚差距如此之大?
法律的公正,从来不在于 “快速结案”,而在于 “不放过任何疑点”。就像那句被反复提及的话:“不是我们要逃避责任,只是想知道,这份判决里,有没有被忽略的真相?”
或许,案件的细节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复杂,或许争议背后还有更多待解的谜团。但无论如何,当一群人始终在为 “分清楚责任” 而奔波时,他们追寻的不仅是个人的清白,更是对 “公平” 二字最朴素的信仰 —— 毕竟,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不该永远缺席。
愿这份期盼能被听见,愿每一个疑点都能被正视,让真相在阳光下浮出水面,让每一个人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公正。
来源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929204129319846089